今天是:

快速导航

莞邑揽胜 返回首页

拿什么拯救你衰败的东莞古村落
发布时间: 2013-11-29 02:26     来源: 珠三角新闻    作者:

羊城晚报记者黄玲杨逸云单辉强
在高楼林立的东莞,如今仅存的古村落十来个,其中,横坑古屋倒塌过半,白沙水围明代古村堡只剩“躯壳”,最知名的南社古村,重修的大门楼和琉璃瓦让人纠结。这些残破的古村落里,已经难寻本地人的踪影,更多的古屋变成了外地人廉价的暂居所。
尽管虎门白沙社区投入了百万元资金,希望修复古堡,但这和整修所需的上亿元费用相比不过杯水车薪。在保护中开发,并在开发中保护几乎是所有专家的共识,然而巨额的修缮资金对政府来说筹措不易,投入高回报慢、“可看东西太少”让旅游公司不看好。
明末
古堡
一船金银造古堡
蚝壳墙孤人烟稀
“逆水流龟”村堡是一座建于明崇祯年间的古堡,但是在当地开了十多年出租车的王司机却从未听说过这个地方,尽管它所处的位置离当地标志性建筑白沙村委会不到百米。几经周折,羊城晚报记者才在当地人的指引下找到了这个坐东北望西南、整体呈“龟”型的古城堡。
青石巷道雕花门
尘埃满地太子屋
正门前的水泥桥就是“龟尾”,也是出入村堡的唯一通道,它的原型是一座木制浮桥。绕村堡一周18米宽的护城河,刻意排干水后只剩下干涸的河床,上面留存着机器走过挖掉淤泥的痕迹,河堤半身处裸露着一个个排污管道口。几百年后,当年一泓碧波已经不复清澈,河面上堆满了各式的生活垃圾。
进入古村堡的地界,几位老人在桥边树影下水泥墩上聊天,75岁的郑国强老人也在其中。这个拿着一把蒲扇、因牙齿脱落说话都有点漏风的老人,是古村堡建造者明代官拜太仆寺少卿郑瑜的第十三代传人,也是如今这种破败古堡的“守护者”。
据郑国强老人介绍,正门前这座约二层楼高的红色阁楼是整座古堡保持最完好的“高层建筑”了。记者发现,这座阁楼门框用红沙石建造,门额上则刻着“里闾保聚”四个古朴大字。两侧门框上是一副对联,上联是“前蝶岭、后龙潭、山水钟灵凝秀气”,下联则是“左联峰、右虎海、云蒸霞蔚焕文章”。
迈过大门,有一条直巷将整个村子分为两半。巷子的路面由一种青石砌成,百年的时光将这些青石打磨得异常光滑。巷旁除了现代楼房外,作为“龟堡”鳞片存在的72间瓦房大多已经破败,曾经的二层小楼大多只剩下底下一层,腐朽的木门上挂着不止一把大锁,通过门缝往里看去,落满灰尘的木料和蜘蛛网格外刺眼。
红沙石的门框、底座、门楣上隐约可见的细致雕花,几百年历史的“古井”还能依稀看出当年的辉煌。郑国强老人说,门框上还保存着龙纹雕花的房子是传说中的“太子屋”,这说明古堡的由来与“反清复明”有关。
子孙后辈皆赴港
回味辉煌剩老人
从右侧“太子屋”门前横向行走,经过一段寨墙大缺口,就出了古堡到了护村河边。曾经平整的路面瓦砾遍地,向北走几步,一棵几百年的龙眼树在顽强生长。
龙眼树的北方,寨墙正中突出一部分,其上对应正门也有一座阁楼。郑国强称,这就是龟形古堡“头部”的位置,其上遗留的弹孔痕迹显示了墙体的牢固。而整个寨墙最牢固的地方要数郑瑜居所的后墙,除了原有的墙体外,还包了一层土墙。“在当地,这种建筑称之为‘金包银’。”
东面除了高6米、厚0.6米的青砖寨墙外,还有一个彰显富贵的地方,就是靠南堡檐上的蚝壳墙。“用蚝壳筑墙也是岭南乡村的一种特色”,郑国强老人称,“蚝”通“豪”,有富贵之意。
据郑国强老人介绍,古堡边长为83米、占地6889平方米,传说建设曾花了一船的金银。如今古堡的年轻人都去了香港,老房子里只剩下9户人家19个人居住,几乎都是老人。“从小生长在这里,有感情,不想离开”,郑国强老人说,除了养乌龟外,他最大的乐趣就是在堡内巡视,以及向别人讲述古堡曾经的辉煌。
南社
古村
碧波古祠仿若画
瓷砖琉璃却唐突
与虎门明代村堡只是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不同,身披“中国历史文化名村”、“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”、“广东最美乡村”等诸多光环的宋朝南社古村看上去耀眼得多。
记者了解到,南社古围墙内的古建筑群面积96000平方米,至今较完整地保留有祠堂30座、庙宇3座、古民居250多间、古井40多口,其中谢氏大宗祠、百岁坊祠、社田公祠(百岁翁祠)、谢遇奇家庙、资政第等是代表性的建筑。
走进南社古村,第一感觉是仿若走进一幅山水画。长形的池塘犹如一面碧绿的镜子向远处延伸,庆丰、石板和丰收三座桥静静地横跨在这一泓碧绿上。两岸排列着许多祠堂,古色古香。南社的村民很少,偶尔能见到一两个挑着菜担行走着的老妇。“没有旅舍,没有餐馆,没有一切旅游景点所固有的痕迹”,驴友小云告诉羊城晚报记者,从民国传承至今的药铺是村里唯一开着的店,店铺门板上隐隐约约看得见“医无贫富”的字迹,三三两两的村民开着摩托车来这里小聚,或看病,或打牌,或聊天。
从一条条铺满青苔的石板路上走过,记者发现村子里大部分的屋子都已空置,大门敞开或紧锁,不少房子空置倒塌,只有屋檐、墙壁上雕满的各种人物、花卉、鱼鸟等图案,在静静地诉说着官僚士大夫的多彩生活。最令人难堪的是古村内一些祠堂外墙上的瓷砖和屋顶的琉璃瓦,这现代的产物与古老的祠堂显得“格格不入”。
“房屋不错,但村庄已死!”这是很多去过南社的人给予的评价。
塘尾
古村
世代耕读书香盛
大门紧锁生气无
相比官僚士大夫生活色彩浓郁的南社古建筑群,石排的塘尾古村里寻常巷陌的生活景象更富民间色彩。
据悉,石排塘尾村房屋多为明清所建,尤以清光绪年间建筑为多。村中古建筑以村口水塘为中心,坐北面南,“七纵七横”,组成井字形网状布局。民居屋面檩条密布,墙内设竹制防盗网,围墙与谯楼连属,显示这里当年是一处富裕的农村。现存古迹有古围墙、围门、炮楼、古巷道、李氏宗祠等等。
塘尾古民居虽然保存相对完好,但空置房屋里随处可见的垃圾和紧锁的大门,不禁让人产生一种静谧的压抑,只有村口那新建的老年人活动室让这个古村有了一点生气。
林立的家塾是最让塘尾人自豪的地方。当地村民告诉记者,塘尾村自宋末才子李栎庵在此扎根之后,立村造房,耕读持家代代传承,几百年间塘尾人都勤读诗书,村中现存书室就已达到19座之多,尤见当时书香门风之盛。但遗憾的是,一把把大锁,把几百年的书香门风围困在内,无处探寻。
复活
下坝坊
复古温馨引小资
莫名变身“798”
在东莞现存的这些古村落中,最有人气及商业氛围最浓的要数万江的“下坝坊”,它是第三批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,虽然面积只有约0.7平方公里。
下坝坊的兴起,并不是政府的刻意引导或者某个财团的规划开发,而是源于一家名为“蔷薇之光”的咖啡厅。“我知道越来越多的人想逃离城市,包括我们自己。”曾在房地产公司上班的店主张小染告诉记者,詹氏宗祠旁边那老旧的大队部,旧大队部的牌坊顶上插着标志性的红旗,张小染认定这里可以被改造成为自己心目中的理想高地———“要的就是这个味道!”
事实上,和南社、塘尾一样,下坝坊的原村民早已搬离这条世代而居的古村落,迁徙至周边的现代楼房,下坝坊显得冷清萧瑟,除了一些年老的村民,还有部分低收入新莞人在居住。而张小染看中的这间老大队部,并没有多古,只是上个世纪70年代的产物,也是原来的坝头小学。
但“蔷薇之光”的入驻并非一帆风顺,当张小染及几个合伙人向村委会提出以每个月2000元的租金租下空置已久坝头小学的时候,村委会的人愣住了,因为当时下坝坊一间房子才租两三百元。大家都抱着不信任的态度,不想出租,甚至有村民认为他们在干什么非法的事情。无奈之下,张小染他们找到社区书记,当得知他们要搞艺术文化的时候,书记立刻召集村民代表开会讨论这件事,还“狠狠”地给村民上了一堂思想教育课,村民才最后同意。
2010年底,蔷薇之光咖啡厅正式营业。房子里虽然被重新修葺了一番,刷了田园风情的墙面漆,但是漆面底下依然看得出来是曾经老大队部的青砖,屋顶还是那些老瓦片,店内的装饰摆设大多是复古的风格,在一个很显眼的角落,你甚至能看见那种上世纪70年代的老柜子、老电视、老缝纫机。
这种复古又温馨的情调霎时吸引了大批市民的眼球,一大批摄影爱好者过来照相,久而久之也爱上了这里的环境,越来越多的人租下了这里的房子,开起小店。短短两年间,下坝从一个无人知晓的小村落一跃成为东莞的“798”,除了咖啡厅和酒吧,画廊、陶瓷坊也开始入驻。
“下坝坊的发展可以说一部分是市场的自发形成,一部分是万江区社区的规划引导。”当地村干部说,看到越来越多的艺术人士聚集在下坝,万江区和市区“嗅”到了发展的味道,于是在下坝坊引进了宜居社区工程,并升级改造下坝坊的巷道和下水道、停车场等项目。“万江的领导们还带一些艺术家过来参观,引导他们入驻这里。”
如今,下坝坊220间民房基本出租完毕,只有几户老人家不愿意搬,还住在里面。而随着下坝的日益兴旺,这里的房租也“水涨船高”。“去年年初,一个占地50平方米的两层房子,大约租金是500元一个月,而现在这样的房子一栋要2000多元每月。”村干部向记者透露。
错位发展理念好
古村旅游修缮难
对于下坝坊这种开发模式,曾有人质疑其破坏了原来的建筑,是“毁”了古村落。但东莞青旅东莞游经理赵伟荣并不认同。“只要不破坏房子本身的结构,做一些细节的改动以适应人的居住习惯又有什么关系?”赵伟荣说,“任何建筑都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才能保存下来。”
他还认为,下坝模式值得在东莞的古村推广,“像横坑古村落就不错,当地的环境很并不比下坝差,而且它距离东莞消费能力最强的东城只有10分钟车程。”赵伟荣说,“加上现在镇区的消费观念也逐渐在改变,横坑完全可以发展成东莞另一个‘798’。”
可以说,相对于更现代的下坝坊和更为靠近中心城区的横坑,南社和塘尾似乎一直力图走另一条道路———发展旅游。其中南社比较成熟,是目前东莞唯一一个收门票的古村落,可是它部分祠堂里的琉璃瓦瓷砖和偌大的西门楼都被人质疑“有悖历史”。
“那些瓷砖瓦片是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村民自发修缮的时候弄的。”南社古村的工作人员谢树森说,曾经有专家过来也提过瓷砖瓦片问题,但因为清洁方便,村民不想动,所以一直保留下来。对于门楼问题,谢树森直言那是为了消防安全。“目前南社有3个门楼,只有西门比较大,东门和北门都和原来的差不多。”谢树森说,西门是按照最小的消防车的规格去造的,毕竟古村里面很多房子都是木造的,万一发生火灾消防车进不去就麻烦了。
即便按照现代要求进行了修缮,但南社平时也鲜有人去,就算是五一、国庆期间人流最大的时候,门票月收入也不到2万元。一年下来,门票的收入仅仅十几万元。
而该古村落的维护和修缮最少需要300万。十几万元的门票收入只够支付古村办公人员的工资,日常维护修缮主要还是靠市、镇以及村委会的拨款。
完整度达到九成的塘尾还在考虑发展方向。“还未形成清晰的思路,唯一肯定的,是要和南社等古村落错位发展”,塘尾古村落工作人员李杰松直言,塘尾目前最大的价值在于“文化”上,它是东莞传统岭南民居的实际例证。
记者了解到,塘尾古村从2003年开始启动分批修复工作,第一期9间古建筑的修复就花了300多万元。二期正在招标,这次力度很大,涉及26处古建筑。李杰松说,塘尾目前并不收费,来的人也不多,就周末会有旅行团带两车左右过来。
“像周庄那样也不现实”,李杰松称,东莞经济发展这么多年,土地价值很高,要发展古村落旅游,周围配套必不可少,但光配套就要花去一笔庞大的费用,还不谈里面的古建筑群得有维修保护费用。
今年白沙社区也启动了维修工作,先是花了几百万对护村河进行排污清淤,接着清除了村堡周边杂草,将租给新莞人居住的房子以村委会名义租下来,并安排人定时巡查保管。下一步要做的是,修复村堡和护村河之间的道路。“起码可以沿着村堡走一圈”,郑庆全称,但更多的开发对于一个村来说已然不现实。“只能做到保持原状,给后辈留一个纪念。”
古村古韵不可变
发动财团来认养
与江浙古镇由大财团投资不同,东莞古村落几乎都是由村里面自行开发的。虽然东莞市文物局每年拨款几十万给南社古村,但远远不够用来大规模开发,用在古村落保护和开发上的每一分钱都要经过3000多个村民的同意。
“很多村民不愿意拿钱出来开发古村落,因为相对于厂区,古村的回报比较慢”,谢树森说,接下来首要解决的就是古村的配套问题,还准备将古村规划,引入一些艺术商业项目,只能一步一步来了。
但对于“周庄”等成功模式能否在东莞落地这一问题上,东莞市文化局前副局长刘炳元直言:南社也好、塘尾也罢,都难以达到“周庄”的境界,首先一点就是名气和价值达不到周庄的高度,还有配套的设施。他认为,东莞首先要做好的对现存的古村落保护,再图谋长期的利益。除了可以发动本土社会团体、市民、企业参与外,还可以采取文物“认养”的方式来增加力量,毕竟东莞还是很有钱的。
此外,还有被诟病的“内部整改”、“本地人迁走”等问题。刘炳元称,只要不破坏外观和整体结构,为了居住舒适而进行的内部改变是可以的。“砖木结构的房子最怕就是没人住,本地人有钱了迁出去,让新莞人住也是好的,前提是不能破坏。”
相对于刘炳元强调“保护先行”的观点,东莞民俗专家张铁文有不一样的看法,他认为“利用是最好的保护”。他认为,如今的东莞古村落所在地政府不要盲目地去申请保护单位的“名头”,而是要做好维修整治工作,更重要的是先找到“卖点”。在此基础上开发做旅游,才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。
但发展旅游这条路并不被专业旅游机构所看好。记者发现,谈及这些古村落,这些旅行社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叹:“能看的东西太少了!”东莞国旅省内游经理袁惠菊告诉记者,目前会去东莞古村落旅游的大部分是港澳团或来寻亲的华侨,国旅一年也就1000多人次。“东莞的古村落无法作为一个重点景点来推荐,都是以整条线路中的一个小点来做的。”
同样是旅行社负责人的赵伟荣对此也很是认同。“无论是南社还是塘尾,都把本地人迁出来了。因为没有了‘人’,来到古村落只能看建筑,很多岭南特色的民风民俗就很难看到。可以在古村落里面建博物馆和图书馆,使得整个村落更有文化和韵味”。
东莞古村落
不完全统计
茶山南社古建筑群
建于南宋
塘尾古建筑群
建于宋代
虎门“逆水流龟”村堡
建于明崇祯年间
寮步横坑古村
建于元延祐年间
桥头迳联古村落
建于南宋嘉熙年间
企石镇江边村
建于元武宗至大年间
茶山麦屋村
建于南宋末年
寮步西溪古村落
建于明朝天启元年
万江大汾村
建于南宋绍兴三十一年
清溪镇清厦村
建于清朝康熙年间
清溪镇铁场韩氏客家围屋
建于清朝乾隆年间
    黄玲、杨逸云、单辉强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主办单位:东莞市自然资源局   备案号:粤ICP备19108287号-2  ©2014-2016 AllRightsReserved
地址:东莞市东城大道268号测绘大厦 咨询电话:0769-12345  技术支持:开普云  网站标识码:4419000031
粤公网安备 44190002002020号  网站地图